刘春风教授及曹勇军博士在2011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作专题汇报
时间: 2011-07-02 作者: 浏览次数: 1452

   2011624日至626日,2011年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今年的论坛主题是“共鸣、共融、共通”,参会的各国专家达5000多人。刘春风教授及曹勇军博士应邀在本次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刘春风教授参加了626日上午的卒中二级预防专题,重点探讨了卒中的少见危险因素及治疗并作了题为“硫化氢脑梗死的潜在治疗靶点”的专题报告。刘春风教授介绍了我们关注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3个少见危险因素, 并重点介绍了我们的近期新发现,即内外源性H2S均能抑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巨噬细胞炎释放促炎症因子如TNF-α;人血小板内存在H2S合成的关键酶胱硫醚γ裂解酶(CSE),外源性的H2S及其合成底物半胱氨酸都能显著抑制ADP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更重要的是外源性H2S具有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作用,提示H2S可能也具有抗凝作用。H2S兼具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抗炎作用的特性,提示其可能在脑梗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报告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和讨论。

 

    曹勇军博士参加了625日上午卒中后感染论坛及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论坛,结合我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的临床诊治经验作了“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防治”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和策略”的两个专题报告。在卒中相关肺炎性的防治报告中,曹博士结合近年来多个文献结果及我院卒中病房积累的经验重点强调了降阶梯治疗策略的优点及重要性,以及我院卒中患者住院第1周及第2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我院卒中病房病原学及药敏结果。在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论坛上曹博士做了“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标准和策略”专题报告, 介绍了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的内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LAA)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接着介绍了相应颅内和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及筛查动脉易损斑块/狭窄的影像学工具,并结合我院的病人资料分享了不同部位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例,曹博士的两篇报告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肯定和赞许。

    本次天坛会议我们神经科学研究所分别做了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的报告,充分展示了我们神经科学研究所重视基础和临床的结合,重视转化医学方面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