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研究所学术报告(202511)
时间: 2025-06-11 作者: 浏览次数: 10

   报告题目:使用多色GRAB探针监测活体动物中的神经调质动态

   报告人:李毓龙 教授,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报告时间: 2025年6月25日 14:00

   报告地点: 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401-1500会议室

   主持人:徐广银 教授



报告人简介:

李毓龙,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首届新基石研究员。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曾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建立独立实验室。

李毓龙实验室聚焦于神经元通讯的基本结构——突触。从两个层面上开展研究工作:一是开发前沿的新型遗传编码的成像探针,用于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解析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二是借助此类工具探究突触传递的调节机制,特别是生理及病理条件下对神经调质释放的调控。

李毓龙课题组作为国际上首次研发出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的荧光探针(简称为GRAB)的团队之一,在相关探针研发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先后开发了针对乙酰胆碱、单胺类、嘌呤类、脂类和神经肽类等神经调质的GRAB荧光探针,并成功用于多种模式动物的在体检测。

实验室网站:http://yulonglilab.org/


学术报告摘要:

人脑由数百亿个神经元组成,大多数神经元通过化学突触释放不同类型的神经调质相互通信,从而调控感知、运动、学习和记忆等多种生理功能。为了研究大脑如何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监测活体中的神经调质动态至关重要。过去几年,我们与其他团队共同开发出一系列多色的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的荧光探针(GRAB),能够以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及高时空分辨率在活体中监测细胞外神经调质动态。在本次报告中,我将介绍我们最近在单胺类、嘌呤类、神经脂质和神经肽类传感器开发方面的进展,并展示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荧光探针,在小鼠中监测与睡眠觉醒周期、运动行为等生理过程以及癫痫等病理状态相关的神经调质动态变化。